食材配送行業常用的揀貨方式中,摘果式分揀和播種式分揀是比較常用的兩種揀貨方式。如果從事這個行業的企業或者專業分揀員,都不懂“摘果式和播種式”,那就像是在瞎子過河,吃暗虧是少不了的了。
摘果式就一定劣于播種式嗎?企業應不應該單一采用播種式就好了?這也是長期以來困擾諸多企業和分揀員的問題,歸根究底在于,沒有分清二者的優勢、劣勢。
二者的作業邏輯幾乎是完全反過來的,因此,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好相應的作業模式不僅能事半功倍,還能節省不少的成本。
以下,我們具體來看:
一、何為“摘果式分揀”“播種式分揀”?
1、“摘果式分揀”簡單而言,就是像摘果子一樣,是一顆一顆的摘,把所需要分揀的貨品,從倉儲區一件一件的在放到流水線的分揀籃中,其特點是每人每次只處理一份訂單(或一個客戶)。
在實際情況中:一般會應用電子顯示標簽,進行摘果式揀選,一般要求每一品種貨品(貨位)對應一個電子標簽,控制計算機系統可根據貨品位置和訂單數據,發出出貨指示并使貨架位上的電子顯示標簽亮燈,操作員根據電子標簽所顯示的數量及時、準確地完成商品揀貨。
流程如下:
①補貨:倉儲區向拆零揀選區送貨,并且是逐個將貨品放到貨架上
②沿線揀選:周轉箱沿著分揀流水線移動,分揀人員從貨架上取貨,放入周轉箱。
③復核裝箱:已經裝入周轉箱的貨品進行核對(品種、數量等),有時還需要換箱裝貨。
④集貨代運:把已經復核裝箱完畢的貨箱送到發貨區,等待運出。
2、“播種式分揀”簡單而言,就是把多份訂單(多個客戶的要貨需求)集合成一批,把其中每種商品的數量分別匯總(量大的時候通常還會進行分撥次匯總),再逐個按品種對所有客戶進行分貨(形似播種)。
在實際情況中:
一般也會應用電子顯示標簽的播種式分揀系統,其每個電子標簽貨位代表一張訂單(一個客戶),操作員先通過條碼掃描,把將要分揀貨品的信息輸入系統中,需要貨品的(客戶)分貨位置所在的電子標簽就會亮燈,同時顯示出該位置所需分貨的數量。
載有這個品種貨品的揀貨人員或設備,巡回于各個客戶的分貨位置,按顯示數量分貨。
流程如下:
①匯總揀貨:從倉儲區將該批次所需貨品全部揀出,送到拆零分揀區,逐個放到分揀線上。
②沿線分貨(含復核裝箱):待分貨箱沿著流水線移動,分揀人員從箱中取貨,放入貨架箱內。間歇性復核、裝箱。
③集貨待運:把已經復核裝箱完畢的貨箱送到發貨區,等待運出。
二、從貨品重合度多和少的角度,
分析兩種模式的差別和各自的優劣勢
按照作業流程,對兩種方式的各主要階段進行比較。
貨品數量大,重合度高:
1、摘果式的補貨作業中,其方式是從倉儲區將該波次所需要補的貨品揀出,按品項巡行于數百個(有時候上千個)貨位,逐個放到揀選貨位上。
由于需要來回數千個貨位走動,行走距離長,動作量也大,補貨時通常需要暫停揀選作業,這就很難海鮮連續分揀,時間利用不充分。
沿線揀選時,從貨架上取貨放到流水線上,由于流水線長度遠大于播種式,并且貨位多、換轉多,周轉箱移動阻礙也多,所以整體的移動速度比較低。
復核裝箱,這是摘果式獨有的,指對從流水線里出來的貨箱內的品種數量進行逐一核對,有時還需要重新裝箱。
2、播種式的補貨作業,方式是從倉儲區將該批次所需貨品全部揀出,再逐個放到分揀區.
相比于摘果式,播種式的補貨只需要一次。
沿線揀選時,從流水線上取貨到貨架上,每當貨架上貨箱裝滿后,只需要換個箱就可以了,裝車前需要間歇性再復合一次數量即可。
由此可見,當貨品數量大,重合率較高時(一般在幾千種),摘果式分揀相對是處于劣勢的。
那么,如果貨品數量一般(不到1千種),重合度低時,
再比較兩種揀貨的效率情況,情況會如何?
由于貨品的重合度低,就意味著揀貨箱在流水線上巡回時,會經過一些不需揀貨的貨位,即空行程,這些空行程明顯很浪費時間空間,面對這個問題。
摘果式采用的是分區揀選。
分區揀選指的是,將全部拆零揀選后的貨品,分成多個區域,因為重合度低,每個區域的貨品都有所不同,比較容易識別不同區域都放了什么品種的貨品。
因此分揀員在分揀時,面對當前分揀訂單在某一區域無要貨時,就可以直接略過,以節約時間。
而播種式因為是按波次的總量,先集合成一批后,再分貨到多有訂單中去,屬于集中化處理,所以中間不存在對訂單的單獨處理,因此出現空行的次數遠少于摘果式,所以一般不需要設立分區。
由此可見即使貨品重合度低的情況下,播種式揀選方式也還是優于摘果式分揀。
三、從拆零揀選品種的多與少的角度,分析兩種模式的差別和各自的優劣勢
如果我們遇到是拆零選件的品種較多(例如大于1000個),摘果式分揀還是會由于輸送線過長的原因,其占地面積大,造價也高,用人也較多,整體上還是不如播種式。因此,在拆零選件較多的情況下,還是選擇播種式相對效率。
如果我們遇到的情況是,拆零選件的品種較少,比如少于400個,而訂單需求有特別大(比如有1000份),那么這時候就非常適合摘果式分揀。
因為采用播種式,會造成很長的貨架、流水線也很長、占地面積大等問題,帶來類似于品種巨大時摘果式的情況。
因此,在品種數不多時,使用摘果式的拆零選件貨架的長度不大,所以可以優先選擇。
綜合以上述分析,在大多數實際工作中,多數配送中心的訂單品種通常變化的比較大,時而多時而少,此時因為播種式行走距離比較少,在效率上普遍比播種式高,因此即使在訂單的重合度或者品種數變化反復的情況下,基于效率的考慮也應該優先考慮播種式。
四、播種式也不是萬能的
當然,摘果式也有它自己獨有的優勢。
播種式的方法屬于一種相對科學化的方法,但正因此,它在操作難度上相對而言就不那么容易,這在作業人員的接受度上就產生比較大差異。
摘果式方法其實是一種最原始直接能想到的辦法,操作上簡單,技術也已經很成熟,由于是分別處理每一份訂單,流程的控制和管理就比較容易。
這一點播種式是不行的,播種式是按波次的總需求量一次性選揀好后,再按單品分,因此單波次總量一旦大,作業人員就越難對整體有個明確的把關,而且一旦出錯,影響的是全部訂單的分揀進度。
而且,國內大多數的配送中心其實分揀需求并沒有特別大,還經常出現一種現象是,需要零時分揀幾個訂單,甚至是一個訂單一種貨品揀貨的需求,在面對這種非常簡單的情況,播種式流水線反而無法操作。
最后,不論是使用哪種分揀方式,想要完全通過數據精確的把控來提升效率,這樣的想法在實際中其實是有限的,因為人工總會出錯,過分追求高效低耗的策略,會造成很大程度上的資金浪費。反之亦然,如果對分揀的效率不時常關注,任由一些小事故發生,這對企業整體的發展來說,是莫大的隱患。